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剑南文学

【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】新时代梓潼的诗意表达

《剑南文学》双月刊2018年第5期

发布日期:2018-12-20 16:22    【字体: 】   阅读:

新时代梓潼的诗意表达

——梓潼县文学创作概述

李平 白鹤林/文

梓潼自公元前285年(春秋战国时期)秦昭襄王置县,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,历史十分悠久。梓潼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,弘德崇文的传统由来已久;梓潼又是金牛古蜀道的遗产地,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;梓潼还是“两弹”红色文化的孕育地,在见证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发展的同时,也催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。

在历史、人文与自然等方面皆具有独特优势的梓潼,一直以来吸引和汇聚着天南海北的诗人作家,是优秀文学作品的生长地,也是优秀诗人作家的出产地。时代更迭中,我们可以看见梓潼文学的源远流长,恰如金牛古蜀道上的悠悠往事;斗转星移间,我们依然能欣赏到梓潼文学的枝繁叶茂,恰如翠云廊的森森古柏林。

浩瀚历史时空中,无数帝王将相、士子官宦、文人墨客曾在梓潼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注解。其中,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结庐梓潼苦读诗书,以成“赋圣”“辞宗”之名,有今日梓潼之长卿山为证;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名篇《蜀道难》中“地崩山摧壮士死,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”描写的“五丁开山”传说,至今还在金牛古蜀道之梓潼段的水观音景区被百姓流传和纪念;杜甫、白居易、李商隐、杨慎、张船山等历代名家,也都曾在梓潼写下传世佳作……所有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,成就了梓潼这方土地的人杰地灵和文脉兴盛。

当今,梓潼的文学创作更像一条潜藏于地下的暗河,一直在静静地涌动和前行,从未停止过向江河大海的奔流与汇聚。其中,较早在国内产生影响的要数当代著名诗人宗鄂。宗鄂原名寇宗鄂,1941年生于梓潼,先后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班,历任北京美术红灯厂设计员、工艺美术师,《诗刊》编辑部主任、编审等职,现为《诗刊》编委,公开出版发行有长篇叙事诗《礼花赞》、抒情诗集《野蔷薇》《悲剧性格》《红豆》《西爿月》等多部著作。

以上这些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的名家,他们创作的优秀诗文以及对梓潼这片土地的深情倾注,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后来的更多的梓潼作家笔耕不辍,形成了七曲诗社、潼江诗社等多个文学社团,编辑刊印了《潼江文艺》《七曲诗集》《潼江诗词》等刊物,通过县委宣传部主办、县文联具体承办的微信公众号“梓潼发布”之“朗读吧”栏目、《今日梓潼》旬报文学副刊等阵地对梓潼文学作品的长期推介,梓潼作家在小说、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上皆不断开花结果。

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以及宣传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。新一届县委制定了“团结奋进勇登攀,创新打造后花园”发展战略,深入实施“文旅兴县、农业富县、工业强县、绿色发展、改善民生和党的建设”六大工程,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梓潼篇章。其中,“文旅兴县”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成为最迫切的一项工作。新时代梓潼之美,包括文昌文化、蜀道文化和“两弹”红色文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甚至独一无二的梓潼文化,自然需要和欢迎诗人作家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,用心中的情来表达。

为此,依托越来越具有广泛影响的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,梓潼相继举办了“人文蜀道·诗香梓潼”中国诗人蜀道行、“文昌情·梓潼行”中国著名作家蜀道采风、“文昌杯”华语诗歌大赛等多个重要文学采风、创作和评选活动。活动期间,白庚胜、阿来、骆英、瞿弦和、曾凡华、宗鄂、耿占春、大卫、焦桐、张宝云等数十位海峡两岸诗人、作家和评论家先后雅集梓潼、论剑蜀道,为梓潼的文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留下了不少美文好诗。其中的部分作品,已在《人民文学》《中国新诗》等多种重要文学刊物陆续发表,并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汇编为《沿蜀道去梓潼:全国作家写梓潼作品选》出版。

古道上的身影已渐行渐远,新时代的春风又吹遍梓林潼水。今日梓潼的作家们正以传承文脉为己任,以创造精品为方向,阔步迈向新征程。让我们拭目以待!

       本文原载《剑南文学》双月刊2018年第5期,

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蜀ICP备12001441号-1
电话:0816-22916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