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人物风采

何多俊

何多俊:水墨晕染淡泊情怀

发布日期:2019-07-23 15:32    来源:《遂宁日报》    【字体: 】   阅读:

    艰难环境中奠定艺术基础

  何多俊出身于射洪县原武东乡一个普通家庭。父亲是当地乡村小学教师,母亲是纯朴的农民,家中兄弟姐妹五人,何多俊排行老大。

  父亲喜读诗书,大伯把脉问诊,在这样虽贫寒却又充满文气的家庭里,幼年的何多俊内心有着强烈的难以诉说的绘画情结。

  那时,贫穷的乡村孩子没有多余的纸张与笔墨,何多俊就在教室里捡老师用剩下的粉笔头在地上画画。然而,就是剩下的粉笔头同学们也都会抢着去捡,个子瘦小的何多俊常常抢不到。

  在何多俊的记忆中,老师常常悄悄送粉笔头给他。每到此时何多俊都欢喜无比,觉得这是老师给自己的最大奖赏。

  粉笔头不够画画用,于是何多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方法。他发现山上有一种白灰石头,能够在地上画出白线来,而且这种石头随处可捡,用之不竭。此后,何多俊就用这种石头在地上、墙上、老式房子的木板以及风车、木斗上开始自己的绘画“创作”。

  对绘画的痴迷和执着,让何多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从小学到中学,无师自通的何多俊越画越好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天才画童”。1965年,热爱绘画的何多俊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,这也是“文革”前录取的最后一批大学生。

  四年的美院学习生涯滋养了何多俊的艺术生命。从美院毕业被分配到绵阳地区川剧二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,到绵阳市群众艺术馆任副研究馆员,再到省民进开明书画院任副院长、绵阳市美协名誉主席。何多俊都与他所痴恋的美术事业如影随形,他的艺术之树始终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茁壮成长……

  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

  20世纪80年代,凭借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在专业美术院校增强的素质修养,何多俊的笔下开始结出丰硕成果。

  1984年至2003年的10年间,他的作品《敬爱的元帅》《血染的风采》《长江第一漂》《两弹元勋》,以及油画《珠穆朗玛》等分别获得全国美术展金奖以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一等奖。尤其是那组十大元帅大型年画,更让何多俊成了家喻户晓的“人民画家”。

  何多俊善于探究与思考在作品如何画出自己的内心,如何运用水墨五色晕染出旖旎纯真的艺术世界。他美学理论修养极高,国画意趣独特,从不墨守成规,野趣肆意,洒脱深情。

  在近年的创作中,何多俊追求一种人物和花鸟融合的特色。人物撷取传统高士、仕女及年画人物的色彩造型元素,杂取种种人合成一种人,即何多俊自己的文化表征符号和水墨意象。或仰望,或游走,或遐想,或漫谈,或抚琴,或执扇,或坐,或卧,或倚,或侧。民俗年画之颜色,君子淑女之情愫,都在不经意中随手勾染。粗看夸张变形,细品量体裁衣,造型能力之深,文化素养之厚,尽之逸笔草草间。

  墨竹、垂柳、金鱼、瓶花、腊梅、辛夷、寿桃、芭蕉……都是何多俊笔下心仪之物。其用笔轻松、灵动,又果敢、老辣。写人状物,何多俊喜用长毫细线追求一种“银丝线”般的笔触,将书法直接入画。而灵秀的“何氏银丝线”来自于他长年修炼的金农书法,50年功夫养出的笔性笔情和水韵墨趣。

  淡泊清雅的艺术情怀

  早在十多年前,何多俊就开始画辛夷花。

  “我爱辛夷品高洁,与君同有爱花癖,调朱染绿付丹青,沐手焚香摩素帛。”他喜欢辛夷的孤高清雅,喜欢它的花开如霞。近年来,更是对辛夷花情根深种。

  为了画好辛夷花,何多俊多次到北川药王谷,在辛夷树下守望花开、赏花、伴花,创作出“质如昆玉气如兰,红胜胭脂白胜雪”的辛夷花形象,既是卓立群山之间的花中谪仙,又是激荡人心的“漫天火烧云”。

  “到我这个年龄,就随自己的情趣画些花鸟,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。”朴实的话语道出何多俊淡泊的艺术情怀。







    何多俊,1946年生于遂宁射洪。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,为中国美协会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历任四川省美协理事、绵阳市文联副主席、绵阳市美协主席、四川省民进书画院副院长等职。 


  其油画、色粉画、中国画作品多次在文化部、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,其中,《敬爱的元帅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,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。近年主攻中国画人物和花鸟,先后在四川省美术馆、四川博物院及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画展,多件作品被各博物院、美术馆收藏。


(原文链接:http://www.snxw.com/zhuanti/wl/wyj/201702/2591691.html

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蜀ICP备12001441号-1
电话:0816-2291662